购彩中心邀请码_购彩中心官方
购彩中心赔率2021-04-27

东西问丨刘敬辉 :美国教科书如何塑造美国孩子 的中国印象?******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题 :美国教科书如何塑造美国孩子 的中国印象?

  ——专访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刘敬辉

  作者 任雨萌

  2022年,全美已有伊利诺伊州、新泽西州、加州等7个州要求K-12(幼儿园最后一年至12年级)教学中必须涵盖亚裔文化 的相关内容。在此之前 ,美国中小学历史和社会学课程指导大纲标准中,已列出有关中国历史文化 的知识点 ,但其准确性和全面程度不尽人意 ,导致学生对中国 的认知可能出现偏差。

  教科书作为孩童了解世界 的窗口,将奠定一个人 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影响其一生 。美国教育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华裔终身教授刘敬辉(Jack Liu)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美国孩童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启蒙 的主要渠道,探究美国教科书背后的中国观 。

  中新社记者 :一般来说 ,美国K-12学段 的孩子对中国 的了解有多少 ?在他们的印象中 ,有哪些词汇可以代表中国 ?

  刘敬辉 :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在美国并非主流 ,美国孩子对中国 的了解并不多 ,了解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加州为例,当地孩童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身边不乏华人或华裔同学 的身影 ,因此见怪不怪 。然而 ,他们的认知中,这些同学仅是肤色、样貌与自身不同,其他并无太大差别。

中华文化大乐园纽约夏令营在布鲁克林鸣远中文学校开营 。廖攀 摄

  实际上 ,美国人 是从少数族裔的角度出发看待华人的——美国有三大少数族裔群体 ,非裔(Africa Americans),墨西哥裔(Chicano或 Chicana)或拉丁裔(Latino Americans) ,亚裔(Asian Americans) 。这里的亚裔与我们印象中的亚洲人概念不同 。在我们看来 ,亚裔主要由东亚群体组成,但美国把所有 的亚洲人 ,包括菲律宾人、印度人也涵盖在这一大概念中。

  至于哪些词汇与中国有关 ,“熊猫”毋庸置疑 是其中一个 。至于孔子等历史名人 ,由于仅出现在课堂中,并非孩子们 的兴趣爱好,因此不会过多关注 。

  中新社记者 :美国学校提供 的汉语教学或中国的历史教育能否被视为了解认识中国 的主要渠道?他们从教科书中看到 的中国 是什么样的?

  刘敬辉:对于美国青少年来说 ,除非其父母曾去中国旅游,或他们有非常要好 的中国朋友,教科书应 是他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 的主要渠道。然而,学生在教科书里学到 的仅 是一部分中国文化,对当下中国 的发展了解甚少 。

  美国学生在小学最后一年(六年级)开始接触中国早期古代文明 。在美国教科书中,中华文明被列为世界八大文明之一 ,除我们所知 的四大古文明(古中国 、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美国增列出玛雅文明、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犹太文明 。因此 ,美国学校并未将中国历史单拎出来细致讲解 ,孩子们也 是将华夏文明作为古文明之一来学习记忆 的。

2014年10月17日 ,经过美国宝尔博物馆董事长施刘秀枝女士历时11年 的不懈努力 ,120余件珍贵 的三星堆文物和金沙文物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加州 ,拉开“中国失落的古文明:神秘 的三星堆”展览帷幕。毛建军 摄

  中新社记者:美国课堂在介绍中华文明起源时 ,有哪些特点?其中对东西方历史 的对照研究比重大吗 ?

  刘敬辉 :美国教科书以时间为线索、按主题将同时期 的几大文明对比讲解。

  例如美国教科书基于“轴心时代”学说 ,将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作比较 。“轴心时代”学说认为 ,公元前500年左右 ,全世界最发达 的几种文明同时存在。

  美国教科书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了整个欧洲、甚至西方文明,奠定了各类学科发展 的基础 ;在遥远 的东方,孔子则 是同时期成就卓著的思想家 、哲学家,他开创儒家学派 ,创办私学 。

  书中还特别提到,与苏格拉底并称“希腊三贤”之一 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创建了Academy(学院) ,作为人们交流所学的场所 ,西方自此形成了辩论 的艺术。而同时期中国 的“稷下学宫”能与之媲美 。稷下学宫现位于山东淄博,是齐宣王为各学派学者设置 的辩论场所 ,许多已有声名、著书立说的学者在那里碰撞出了思想 的火花。

航拍稷下学宫遗址 。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374年 ,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 的特殊形式 的高等学府,促成了天下学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梁犇 摄

  这些内容鲜少出现于中国 的历史课本中,反而出现在外国的教科书中 ,这 是因为按照西方的标准,辩论是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 。

  再如美国教材中讲到罗马时会介绍中国汉朝,将罗马鼎盛时期称作“黄金时代”,认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汉朝 ,因为汉建立了一套不同于秦的统治思想 ,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也因为佛教于汉明帝时期最早传入 。教材中则侧重讲丝绸之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关知识 。

  中新社记者:在你看来 ,美国课本上的知识能否让青少年对中国 的了解足够准确、全面?若不能,不足之处有哪些 ?

  刘敬辉 :实际是不全面 的,由于美国教材将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以对比 的模式教授,因此各个文明都 是以断点 的形式呈现。就中国历史来说,美国仅介绍了几个朝代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许多困惑。

  与此同时 ,美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及历史教学模式往往过多以美国 的政治和国家利益为中心,从西方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解读中国。

美国教科书中有关孔子讲学 的内容。受访者供图

  如美国小学课本在突出孔子的为官经历时,将其鲁国“司寇”的官职直接译成“司法部长”。在介绍儒家思想时 ,美国中小学课本也仅集中于孔子个人的思想成就 ,将儒家思想看作孔子主义(Confucianism),只取前期 的儒家思想,也就 是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做片段化的截取讲解 。

  到了大学阶段,美国教材则将儒家思想作为宗教来讲,就 是儒教 ,英文同样写作Confucianism。这种解读实际 是将西方宗教的框架体系套用于中国所得的结论 。

  在西方 ,包括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都认为,宗教改变了欧洲,宗教带来了资本主义,因此他们也沿用宗教这一概念来讲述中国历史,这是不准确的。

  中新社记者 :如果说中国古代史离美国青少年距离较远 ,那他们 是否了解在美华人 的情况?除课本外 ,有无其他知识普及 的途径 ?效果如何 ?

  刘敬辉 :目前美国中小学课本中关于华人移民史的内容基本缺失,部分大学会开设有关亚裔 的课程 ,其中包含华人移民史 。另外,由于教科书由各州制定,因此情况存在地域差异——在华裔人口较多 的美国西部 ,会有更多高校设置相关课程。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封面。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 ,一些与华人移民相关 的历史文化早已浸润于美国人 的日常生活中,但如果书中不讲 ,美国人不会意识到。

  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个英文短语实际是华人创造 的 。19世纪中期 ,一些在美修建铁路的华工略懂英语 ,他们将中英糅杂在一起,创造出了“Long time no see” 的说法 。虽然语法有错误 ,但这一短语自此进入英文语言体系 ,并成为主流 。还有“tea”源自广东话里的“茶” ;“silk”就是中文的“丝”,读音很相近 。

  除课本外 ,华裔名人也是美国青少年了解中国 的窗口 。且随着近年来亚裔平权运动在美兴起,更多美国人对华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前不久第三代华裔移民黄柳霜登上美国货币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发生的。黄柳霜 是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星的华裔演员,实际上她也是首位批评好莱坞种族歧视 、同工不同酬 的女性。

美籍华裔女演员黄柳霜 。George Rinhart 摄

  中新社记者 :目前,全美7个州的K-12教材中有关中国或华人 的内容大致有多少?如何让美国新生代更加全面 、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刘敬辉 :虽没有具体统计数字显示相关内容占比,但该比例 是逐渐增多的 。其中一个表现 是,教科书中开始出现描绘华人 的插画 ,以前这些插画主角都是白人。而这一现象不局限于历史课本,数学书中也能看到华人父母搂着孩子学数学 的插画 。

  让美国新生代更加全面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 的最佳途径 是赴华留学。我曾于2008年带领美国学生去山东青岛游学,让他们跳脱出教科书里有关古代中国历史 的只言片语 ,亲自感受中国 的历史文化和当下发展。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皮影戏艺人指导留学生练习皮影戏 。谢尚国 摄

  实际上 ,这一教学方法的效用已在东南亚得到充分印证。菲律宾华人企业家陈永栽在培养子女接触中华文化时分三步走 ,第一 是学华文 ,第二 是到中国各个省份参观探访,第三 是将他们送进北大接受教育 。在这一点上 ,美国基础教育可以借鉴 。

  中新社记者 :自小形成 的对华印象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造成哪些影响 ?这些初始观感在塑造下一代涉华认知时发挥怎样 的作用?

  刘敬辉:美国青少年自大学一二年级接触通识教育 ,再加上阅读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或赴华游学后 ,才会形成较为完整的对华印象。但他们 的中国观却 是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启蒙 的 。

  中国观通常存在学生或普通民众 的潜意识中,当外界产生事件(events)时,会激发对“事实”的认知并形成观点 。这种认知和观点来源于他们曾经接触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和长久的主流社会文化氛围的感知 。

德国小伙托比(Tobi)“#IAmChina”(我是中国) 的标签 ,在不同的国际社交媒体上传递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声援。视频截图

  我主导的一个中外研究团队研究发现 ,厘清美国中小学教材中 的中国关键词 ,有利于了解美国青少年所学习 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相关中国观的形成过程,从而掌握美国高校学生的已经逐渐形成 的中国知识框架 。

  希望未来编写一本工具书,以兴趣为起始点 ,解密中国观背后的关键词,令美国青少年读者通过对这些关键词 的理解,塑造比较全面准确 的中国观 。简单来说,就 是用关键词引出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完)

  受访者简介 :

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刘敬辉

   刘敬辉(Jack Liu) ,美国教育学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华裔终身教授,研究领域为汉学、中国文明 、德鲁克跨文化管理哲学 。

  • 购彩中心邀请码

    六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历时两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 的六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将于1月11日至13日 ,1月16日至1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播出,每天一集 ;次日在央视科教频道21:20档重播 。长征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本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依托进行拍摄 ,讲述长征故事 ,弘扬长征精神,反映新长征 的新成就, 是一次对长征题材专题片创作的探索。

      本片分六集 ,每集50分钟 ,共300分钟,完成片自拍量比例达70%,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质 。六集分别是:第一集《让长征文物活起来》 ,第二集《跨越时空的承诺》,第三集《一条绿色生态廊道》,第四集《奇迹在万里征程闪耀》 ,第五集《红飘带上的诗与远方》 ,第六集《长征让世界读懂中国》 。

      与以往反映《长征》 的纪录片不同 ,本片以反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特点,从新时代 的高度讲解长征历史,讲好长征故事和当下故事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 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 的重大文化工程。红军长征途经15个省(区、市),沿线留存了数量庞大 、类型丰富 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 ,具有不可替代 的历史价值 、纪念价值和教育价值。本片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教育培训等工程的要求 ,反映公园建设 的进程 ,展现长征精神 。

      本片用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讲述长征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说话。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包含长征主题纪念馆 、纪念设施和文物,覆盖了长征中 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遗址 、纪念地,承载伟大长征精神。片中讲述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保护工程 ,泸定桥铁链制作技艺传承,甘肃会宁红军党员登记表等 。

      本片注重故事表达,使内容有人物 、有细节 、有温度、有感情 。当下视角切入 ,串联起50多个重要故事段落,表现“长征与我们”的创作理念。片中围绕当年红军 的庄严承诺,讲述了今天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 的领导下,“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生动鲜活 的故事。在奋战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湖北省郧西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一个个鲜活 的形象,反映着时代 的变迁 。当年红军走过 的万水千山 ,正被建成生机勃勃 的绿色生态廊道。江津白沙长江大桥建设生态保护、夹金山下蜂桶寨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展现大美中国 的气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沿线 ,分布着中国各领域 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国重器”建设项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国天眼……,历史上 的长征与新时代的长征紧紧相连。当年长征文化一路璀璨 ,红色布告、标语、石刻等 ,成为独特 的长征文化遗存。广东南雄发现了有曲谱有歌词 的红军歌曲 ;反映长征 的小说 、诗歌、美术 、电影等作品层出不穷 ;今天 的中小学课本中,有关长征内容的课文共计11篇 。长征文化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

      本片着重国际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片中介绍了第一位通过著述向世界讲述长征外国人勃沙特,展示了陈云首次向共产国际讲述长征的珍贵文献 ,讲述了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保安拍 的照片,使毛泽东和中国红军 的形象第一次在世界亮相 ,美籍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见证了人民军队 ,成为坚定的革命者 。长征让世界读懂中国 ,长征在人类精神家园中具有史诗意义 。

      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 , 是各方面通力协作的结果,摄制组用长征精神拍长征 。总导演闫东 ,总撰稿江英 、刘岳 、董保存等主创人员,是2016年创作大型纪录片《长征》的原班人马 。在中央和地方有关单位协调配合下 ,与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团队)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 、国防大学等单位专家合作开展创作。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 ,摄制组派出外拍团队近60人分6个组到各地拍摄,外拍总素材超过400小时 。摄制组跋涉15个省(区、市),111个市县 ,总行程45210公里 ;共拍摄84个人物故事 、历史故事,采访217人。片中使用了33位老红军口述历史资料 ,本次又抢救式采访到6位参加过长征的百岁老人 ,其中川籍女红军赵桂英已于2022年11月18日离世 ,享年106岁 ;川籍女红军王少连已于2023年1月9日离世,享年102岁。

      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 的播出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激励广大群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正如本片主题曲《长征之歌》中所唱 的:“长征之歌歌不断 ,同心结,向前方”。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购彩中心地图